圖①:圖為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圖②:圖為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智控中心內,員工正在遠程進行碼頭調度操作。圖③:圖為船舶停靠在國投曹妃甸港的碼頭上。圖④:圖為國投曹妃甸港堆放煤炭的條形倉。圖⑤:圖為黃驊港堤頭燈塔。圖⑥:圖為黃驊港翻車機房生產景象。以上圖片均為 章軻攝
微風徐來,蘆葦飄蕩。在河北省黃驊港的“蓮園”內,煤污水凈化后匯入錦鯉魚池,湖面上不時有水鳥飛過,行走在湖邊蜿蜒的木質步道上,一幅幅生態畫卷隨著視角變換慢慢展開。
“這里原是黃驊港建筑垃圾堆場,如今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下,已經改造成為‘三湖兩濕地’水系中的人工湖生態公園。”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保障中心經理懷全介紹。
黃驊港的生態轉變并非個例。渤海灣畔,一座座港口依靠智慧賦能、污染防治、協同監管等多樣手段,逐步實現從傳統港區到生態綠洲的華麗變身。
近日,筆者赴天津、河北兩地進行實地采訪,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環保實效,探訪天津港、黃驊港、曹妃甸港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生動實踐。
智慧賦能
七彩碼頭實現零碳運營
作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以下簡稱“C段碼頭”)是引領世界港口智慧化升級和低碳發展的中國范例,也是筆者本次采訪的第一站。
來到北疆港區,只見碧海藍天之間,涂滿七彩元素的C段碼頭映入眼簾,正在繁忙運轉的作業現場安靜有序──12臺自動化岸橋矗立,從來自全球的巨輪上高效裝卸著集裝箱,92臺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往來穿梭,42臺自動化場橋運轉自如……碼頭北側,兩臺“大風車”(風力發電機)正迎著海風徐徐轉動,為碼頭生產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港口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裝卸生產、輔助生產和附屬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燃油和電力。大型碼頭日常裝卸作業中使用的岸橋、場橋,散貨用的門機等港口裝卸設備耗電量都很高。往來運送貨物的車輛更是耗能大戶,多數依靠柴油提供動力。
在“雙碳”戰略背景下,從100%綠電供能到工藝布局的突破,從裝卸流程可視化升級到能源消耗動態監測,天津港在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港口上闊步前行。
“這個碼頭是全球首個100%使用風電、光伏等綠色電能且自產自足的‘零碳’碼頭。在能源供給側,碼頭通過多臺風機發電和全國港口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由‘風光儲荷一體化’系統實現綠電自主供應,助力碼頭運營全程零碳排放。”天津港集團安全環保部副總經理范景民介紹。而在能源消耗側,天津港在固定設備和流動設備上都進行了升級。場橋“油改電”,電動卡車、新能源卡車輪番“上崗”,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機械或車輛的占比。
岸基供電的推廣使用也在天津港提速。該港區持續推進岸電設施建設,目前已實現全部集裝箱、干散貨泊位岸電全覆蓋,自有船舶100%使用岸電,來港船舶岸電100%應接盡接。據數據統計,天津港已投產風力、光伏發電系統裝機容量達到4.25萬千瓦時,年發綠電近9000萬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約2.7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5萬噸,相當于植樹21萬棵。
碼頭的工藝布局也處處體現著天津港對節能低碳的追求。
“我們碼頭可由自動化岸橋直接將集裝箱吊到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上,機器人與外部集裝箱卡車均可直接開進堆場,場橋只需2次吊裝即可完成相關作業,在保證效率的同時,能夠節能25%。”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副總經理孫彪介紹。
“核心的堆場‘水平布局’和‘邊裝卸’工藝,可在全球95%的傳統人工碼頭復制推廣。”孫彪表示,“智慧零碳”碼頭為世界集裝箱碼頭智能化升級和低碳發展提供了最優的“中國方案”。
碼頭現場,只見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在岸邊和堆場往來穿梭,自動化軌道橋吊裝起一個個集裝箱。整個作業流程銜接緊密,而在這一過程中,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
孫彪介紹,碼頭上5G、北斗、人工智能大量應用,以智能水平運輸管理系統連接智能閘口、自動化場橋、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智能加解鎖站、自動化岸橋全作業鏈,在全球同行業中,率先實現了水平布局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作業“完整版”。
前推、側移、微調、鎖扣、定位……在距離碼頭幾百米的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智控中心,遠程控制司機們緊盯著屏幕上的超高清視頻,熟練地進行著碼頭調度操作。“現在,我們只需在屋里動動操縱桿,就能完成集裝箱裝卸等作業流程。”現場工作人員說,較同規模傳統集裝箱碼頭,人員降低60%,減少集裝箱作業倒運環節50%,不僅更加便捷安全,還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天津港智能電力調控中心,各類數據直觀展示在“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大屏上:大到年度綜合能耗數據、新能源年發電量,小到某個燈桿、某臺軌道橋的能耗……改變了傳統人工錄入的費時費力,如今能夠自動采集、自動分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展示出來。“了解到能源消耗在哪兒,才知道在哪兒可以做得更好。”天津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為天津港“雙碳”規劃提供了基礎數據參考。
為了更好地進行大氣保護,天津港還在港區范圍內打造了生態環境大氣智能監測平臺,174個監測點對各個碼頭的空氣環境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對港區污染源實時預警,助力港口低碳環保運營。
“一般來說,港口地區船舶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會一定程度影響空氣質量。但去年北疆港區的空氣質量指數與天津城區基本相當,這源于我們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嚴格控制。未來我們會將低碳環保的理念貫徹到底,在港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守護好生態建設。”范景民說。
治污防塵
能源大港變身“海岸花園”
提到“西煤東運、北煤南運”重要樞紐港口,位于河北省的黃驊港、曹妃甸港可謂是極具代表性。驅車前往這兩個港口,筆者并沒有看到想象中煤灰漫天的場景,相反,不管是港口作業區還是生活區,處處干凈整潔,洋溢著綠色環保的氣息。
“如今的黃驊港空氣清新,到處可見藍天碧水,可以說是煤港長出了花園。”河北省滄州海事局局長劉波自豪地說,“大家跟著我到碼頭上看看,一定會大受震撼。”初夏時節,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的裝船碼頭上海風陣陣,儼然一派“海岸花園”景象。
“想起2003年我剛到黃驊港工作時,工作服都是耐臟的藍色,一天工作下來,脖領子都會變成黑色的?,F在環境好了,穿著白襯衫上班,下班時還是潔白如新。”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共享服務中心經理王霞告訴筆者。
黃驊港作為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第一大黃金出???,承擔了北方煤港近30%的運量,每年約2億噸煤炭從黃驊港下海輸出。在吞吐量如此巨大的煤炭港口,港區內干凈整潔,設備高效運轉,這得益于黃驊港多年來在本質抑塵技術、水資源利用和智慧化生產方面的不斷耕耘與創新。
望著波光粼粼的大海,順著主路前行,一座四方形半圓頂的翻車機房出現在眼前。廠房里,4臺每小時可卸煤8000噸的大型轉子四翻式翻車機整齊排列。隨著嘹亮的作業警笛響起,只見翻車機張開“懷抱”,一次“抱”住4節車廂,20秒內整體翻轉約160度。隨著煤炭傾瀉進地下料倉,翻車機兩側噴出細密水霧,迅速抑制住翻騰欲起的煤塵。
“在煤炭進入漏斗后,我們自主研發的本質長效抑塵系統,在翻車機卸煤過程中進行分層灑水,實現粉塵顆粒的有效附著,使煤塵固化,實現了運輸過程中的翻、堆存、裝船作業全過程粉塵控制,真正達到全流程抑塵效果。”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生產三部副經理許寧介紹,在黃驊港,還有皮帶機洗帶裝置,煤制餅、污水處理等一系列技術,實施“翻、堆、轉”一整套粉塵治理工程,有效治理了生產現場粉塵排放和煤泥、煤污水無序排放的問題,從源頭上抑制煤塵產生。治理后,生產現場粉塵抑塵率達到98%,較傳統露天料場苫蓋防塵工藝生產效率提升10%,每年節約相關成本近4000萬元。
同時,港區內還建有48座筒倉儲存煤炭,形成最多可儲存144萬噸的世界最大儲煤筒倉群,避免了堆取料作業過程產生揚塵。
煤炭大港要變“綠”,除了要治理好煤塵污染,還要做好節水文章。
黃驊港地處鹽堿灘,淡水資源極其寶貴。“煤炭港區每年生產用淡水370多萬立方米,環保要求提升后,淡水使用量一度增長。”懷全說,“為了化解淡水難題,我們規劃了‘三湖兩濕地’,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通過收儲壓艙水、凈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生產用淡水超九成自給自足,實現了降本增“綠”。
“港區內‘三湖兩濕地’相互聯通,可實現逐級沉淀、平衡存水、循環用水,資源利用實現‘最大化’,這些水都將逐步回用到生產中,每年可減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余萬元。”懷全介紹。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港區“三湖兩濕地”綠色生態景觀不時引來白鷺光顧,成為飛鳥游魚的棲息之所。
同為煤炭中轉大港的國投曹妃甸港,也同樣發生了滄海桑田的生態巨變。堆場封閉大棚、防風網的建設,成為港區推進煤塵抑制、減少污染的重要環保措施。
在國投曹妃甸港的堆場上,有鋼網架結構的巨型條形倉,內部可堆存40萬噸煤炭,能起到防風抑塵作用。“整個堆場能存放832萬噸煤炭,可滿足不同客戶的單堆單放需求,這就好比為整個煤炭的吞吐打造了一個規模匹配的‘銀行’。”國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亮說。
“封閉大棚的使用,國投曹妃甸港是國內同類港口工程首例。”蔣亮介紹,在棚內結合堆場灑水對靜態起塵的抑制率可達99%以上,因此對于堆場設置條形大棚后靜態起塵量可以基本忽略不計。
為有效控制港口煤塵對周邊城區及海域的污染、節約除塵用水,國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在堆場東、北、南三側與主體工程中同時施工建設防風抑塵網,總長度約4670米,為單體項目國內建設最長的防風網。“若堆場四周全部完成防風網布置,將使粉塵總量在現有環?;A上消減80%以上,同時將附近5公里范圍內的煤炭粉塵環境影響程度減小70%以上,對港區附近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的影響降到最低,抑風抑塵效果明顯。”蔣亮說。
國投曹妃甸港還利用智能監測感知系統對港區粉塵、風速、風向、溫濕度、貨物狀態等數據進行監測,實時掌握環境數據,為港區環保生產提供決策支持;同時,運用智能生態運營平臺將含水率測量與除塵系統結合,實時調整灑水除塵策略,將環保設備與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相關聯,根據環境、煤質、生產信息綜合進行環保設備的閉環管理,提升港口環保應對能力。
協同治理
多元手段開展立體監管
為達成“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潔”的目標,海事部門一直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航運綠色低碳發展,采用多種現代化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監管。綠色港口建設能夠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海事部門功不可沒。
“硫含量是我們監測的重要元素,進入我國沿海排放控制區的海船使用的船用燃油硫含量不超過0.5%。”渤海之濱,天津東疆海事局危防中心執法人員姚倩倩告訴筆者。正說著,她操縱的船舶尾氣嗅探無人機騰空而起。伴隨著一陣急速的“嗡嗡”聲,無人機飛行至目標船舶尾部,對船舶尾氣排放數據進行遙測。“采用船舶尾氣嗅探無人機,每小時可快速篩查10艘船舶,效率是傳統登船篩查的5倍。”姚倩倩說。
利用無人機進行船舶尾氣遙測,只是海事部門進行船舶污染監管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海事部門堅持“污染控制、生態保護、風險防范”協同推進,在立法執法、聯防聯控等多方面加大力度,為綠色港口建設保駕護航。
為全面構建京津冀船舶污染防治的“海上長城防線”,天津、河北兩地海事局紛紛制定規章條例,使污染防治、環境管理有章可循。
“在船舶污染風險防范方面,我們建立了天津港船舶污染風險清單。梳理形成船舶危防類風險源173條,其中重大風險16條,中低風險11條,一般風險146條。”天津海事局危防處副處長王和平告訴筆者,天津海事局在調研天津港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制定了助力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8項舉措,包括船舶航行計劃報告“零待時”、提升天津港溢油應急能力、持續開展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等。
河北海事局危防處顧寶琦介紹,近年來,河北海事局立足航運發展形勢和海事監管實際,推動《河北省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辦法》《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條例》發布實施,船舶污染防治形成了“水氣共治、陸海統籌”的綜合治理體系。
隨著技術設備的更新迭代,監管手段也在不斷完善,監管模式、監管品牌的創建為實現全方位、全天候的污染防治提供了海事方案。
“以前,監管工作范圍小、時段窄,監管的現實成效與預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F在啟用了‘陸??仗?rsquo;一體化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模式,問題迎刃而解。”姚倩倩說,現在使用岸基嗅探系統、海巡船移動尾氣嗅探系統、無人機搭載嗅探設備、船舶AIS定位跟蹤、現場快檢設備5種方式,利用船舶尾氣遙測及大數據分析平臺的智能化分析比對,就能實現對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精準監測。目前,天津實現了對進出港船舶尾氣監管100%覆蓋。
作為四季皆宜的海濱旅游休閑勝地,河北省北戴河每年吸引著大量的全國游客,穿梭如織的旅游船舶在給游客帶來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給河北沿海綠色發展帶來了壓力。面對繁重的船舶防污染監管任務,“碧海長城”船舶污染防治特色品牌應運而生。
“海事人員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溢油雷達及視頻監控設備等多種遠程監視手段,織密船舶污染‘陸??仗?rsquo;監控網絡,盡全力守護好以北戴河為中心的碧海藍天和金沙銀灘。”顧寶琦說。
近年來,渤海海上石油開發和航運業快速發展,重大海上溢油事故風險也隨之上升,考驗著海事部門的應急反應與處置能力。政府溢油應急力量與社會應急力量的聯防聯控、強強聯合,為解決海上突發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政府、企業、社會中尋找共同點,天津海事局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家船舶防污染服務行業組織,促進海上污染應急能力建設形成合力。
“截至目前,已有相關科研機構、港航企業、防污染設備生產廠家、法律咨詢機構和船舶防污染作業單位等100余個成員單位加入,營造了社會廣泛參與海上污染應急的氛圍。”天津市船舶防污染協會秘書長趙俊穎說。
相較于天津,河北省則更注重凝聚周邊省份的力量。2021年6月3日,河北海事局秦皇島海上溢油應急反應中心、山東海事局煙臺溢油應急技術中心、中國石油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正式簽訂了“‘2+2’海上溢油應急協作機制”。
“針對可能造成社會重大影響的海上溢油事故,4個成員單位通過指揮協調、信息互通、隊伍協同、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等5個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了環渤海海上溢油應急一體化的‘大應急’格局。”顧寶琦說。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綠色智慧轉型成為港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魯渤指出,綠色港口的建設需要政府、港口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之間的高水平協調,尤其是政府在引導綠色港口理念以及建設綠色港口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港口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綠色智慧轉型快車道,為此我國港口需要進一步健全節能減排政策機制,推動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實現港口綠色、智慧、安全發展。(嚴冰 王圣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