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也認為,西部和東北地區煤炭外運量大,運距遠,承擔的鐵路建設基金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難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既加劇了我國煤炭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也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鐵路建設基金的存在,使得國內煤炭運輸費用高昂,煤炭價格與進口煤相比毫無競爭優勢。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煤炭價格一直下行,從580多元一噸掉到現在的300多元一噸,導致山西煤炭業利潤‘蒸發’500多億元。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國資委主任朱曉明說,經濟新常態才剛開始,煤炭經濟的困難不止兩三年,要做好“長周期”的準備,建議國家把(煤炭業)增值稅調回到13%。
新興能源備受推崇
雖然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新能源在破解“十面霾伏”方面的突出優勢還是讓其備受重視。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關乎發展與民生。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同時,要推動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促進重點區域煤炭消費零增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謝克昌指出,要把解決能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從科技、政策、體制等幾方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含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垃圾資源化利用、地熱、海洋能)和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的穩步發展,顯著增加它們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領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制高點。這是我國能源長遠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長遠大計。
“中國經濟體量如此之大,為建立更清潔的生態環境,加快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很有必要。”全國政協委員王敏賢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30年達到20%左右”,我認為太低。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對生態影響也有重大意義。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核電占總電能消費的比例都很高,如法國超過80%,但我國煤電占90%以上,污染非常嚴重。從過去60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核電的技術成熟,只要控制得當,相比煤電更經濟、更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劉振亞認為,要確保能源的穩定、安全供應,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須逐步轉變能源結構。目前我國人均年用電4000度左右,還不到OECD國家人均水平的一半。建議積極實施“兩個替代”,即在能源端以水、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使用端以電替代煤、油、氣;繼續加大電網投資力度,發展特高壓電網;研究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力爭納入國家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李小琳表示,我國人均能源消費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經濟還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還要提高,無論能源總量還是人均消費量都還要增長,因此應更多地強調嚴格控制能源消耗強度,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加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目前我國只有一半煤炭用于發電,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率不到25%,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只有6%,因此要加快提高電能和天然氣消費的比重。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空間很大,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重點考慮。
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關于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如何更好地發展和利用風電、水電、光伏發電,需要引起關注。建議將西部光伏發電能源基地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對內應對能源、環境挑戰,對外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同時拉動內需,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