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次中美協議,中國承諾了2030年左右為排放峰值,已經引人注目地被國外媒體視為“發(fā)展中國家首次承諾要限制排放總額”。這個姿態(tài)受到了世界普遍的好評,中美協議確實被視為全球性減排方案的基石。
受到國際好評意義大嗎?也許有些網友不以為然,認為相比起名聲,實惠可能更重要。這種想法實際上也已經過時了。中國人以前還老想著溫飽,但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應該有更高追求了。美國人常常以世界秩序的守護者自豪,歐洲人為碳減排用著昂貴的電也感到自豪,中國人當然也可以為碳減排造福人類感到自豪。
3、這種自豪感并不虛妄,反而是“中國夢”的切實體現
更何況,這種自豪感一點也不虛妄,而是實實在在體現“中國夢”呢?一個完整的“中國夢”,必然要體現出適宜人居。正如中美清潔能源合作組織創(chuàng)始人劉佩琪描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每天檢查過手機上的空氣質量指數應用之后,才能決定是否帶孩子出門去玩。不應該有更多的中國孩子在第一次走出國門時發(fā)問:‘媽媽,為什么天空這么藍?’……中國可以變得比這更好。中國需要開辟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實現富庶的生活和穩(wěn)定的社會——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中國夢就會變得中國噩夢。中國噩夢會是全世界的噩夢,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原題目:碳減排協議是美國下的圈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