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支撐體系建設
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作風建設等方面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投融資體制,發揮財政投資的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籌集資金,重點支持機械工業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支持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制造服務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契機,積極引導機械企業發展新興產業裝備,促進傳統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培育機械制造領域的新興產業。
支持機械工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和支持機械制造企業所開展的服務業務面向社會并逐步社會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政策措施。加強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區域規劃和區域合作,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建設服務業設施和協同開展現代制造服務活動。
制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合理的行業分割,大力發展工程承包和設備成套服務,促進產需有機結合,積極促進制造領域與應用領域合作發展,努力掌握各類重點用戶工程的關鍵工藝流程和設計規范,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設備設計主動權,提高關鍵設備的設計制造水平,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鑒于具有壟斷地位的用戶涉足產品生產制造領域,自設第二制造體系的做法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容易形成壟斷行業設備采購的高進入壁壘,不利于激發社會設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因此強烈建議主管部門向其發出明確的限制信號。
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探索建立機械工業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特色專業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等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加大對重點基礎性配套企業的投入力度,引導民營資本和外資投向基礎零部件領域,發展一批“專、精、特”的配套企業,健全產業配套體系。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各類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提供社會化公共服務為重點,建設面向全社會的技術服務體系。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地區協調發展
統籌規劃各地區產業發展,有序推進沿海地區裝備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避免同質性重復建設,促進機械工業協調發展。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大力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和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加強行業預警,抑制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利用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
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推進相關裝備發展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產業、開發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對購買高效節能降耗裝備產品的終端用戶給予適當補貼,刺激相關裝備的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持續發展基礎
大力培養和鼓勵引進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專業人才,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高等院校機械專業細分學科建設,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機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增加機械工業專業技術人才儲備。鼓勵提升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和高級技工等專業人才的待遇水平,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改善機械行業管理
加強規劃實施中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部門會商協調制度,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分頭實施、協調推進。建立重大技術裝備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統籌制定機械工業相關政策,組織協調重大技術裝備聯合攻關,組織落實依托工程,促進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在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中的推廣應用。打破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分隔界限,增強工業部門協調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