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場的平均風速上,整個風電場區(qū)域呈現(xiàn)北低南高的特征,最大值出現(xiàn)在風電機組陣列東側的山脊上,最低值則在測風塔1 所在的區(qū)域。一期64 臺風電機組各自的平均風速都在9m/s~10m/s 之間,與測風塔2 的風速值相近,測風塔2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測風塔1 顯然處于風速的低值區(qū),加之上文提及的距離、海拔等因素,盡管其受尾流影響小,卻不適合作為超短期功率預測的預報點。
在風電機組布好后,其尾流效應有可能會影響測風效果。因此勢必要再對其位置作一次評估,如不合適作為預測點,應再根據(jù)尾流效應最小原則選出合適的位置。

借助WT 可獲得由尾流效應產(chǎn)生的分扇區(qū)的風速衰減系數(shù),未來進行超短期預測時,分扇區(qū)的尾流衰減系數(shù)可以用來校正實測風速。表1 是全場平均的情況,在測風塔2的位置,全年平均風速為10.06m/s,若考慮風電機組尾流效應的影響,平均風速為9.99m/s,尾流效應導致的平均折減率為0.7%。故測風塔2 作為預報點也較為理想。

3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