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 2 號機位建成
近日,位于濠江區海上風電產業園的廣東省風電臨海試驗基地現場一派熱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隨著二次灌漿和場地回填的完成,可滿足 20 兆瓦級海上風電機型檢測需求的第 2 個機位宣告竣工、即將投入使用。未來,該基地還將建設最大可承載 24 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測試機位,測試容量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為國內首個風電臨海試驗基地,該平臺如何補足我國風電產業鏈 " 短板 ",助力清潔能源并網 " 加速跑 "?記者來到前線深度 " 探營 "。
填補國內大容量風機檢測 " 缺口 "
風推動風機葉片旋轉產生的電能,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在自然界中,風儲量大、分布廣,卻相對不穩定,為了檢驗和保障風電機組在不同場地和工況下的運行狀態,新型風電機組在正式投產前需要進行檢測試驗。施工現場負責人顧利剛向記者介紹,傳統的海上風電試驗場所大多建在海上,所有的風機安裝和檢測作業都需要依靠專門的船只來開展,存在效率低、風險大、成本高、不可持續性等弊端。" 在臨海風資源優異的陸地建設試驗基地,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性價比最大化的‘最優解’。" 顧利剛表示,得益于陸地作業方便、快捷的優勢,臨海風電試驗成本僅是海上風電試驗成本的 1/3 左右。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在廣東省能源局的指導下,于汕頭濠江區規劃建設國內首個風電臨海試驗基地。在臺灣海峽的 " 狹管效應 " 作用下,這里風力非常強勁,擁有得天獨厚的風電測試條件。未來,該基地將打造成為海上風電機組認證檢測服務平臺與公共試驗平臺,填補國內大容量風機檢測的 " 缺口 ",支撐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 " 碳達峰、碳中和 " 目標。
規劃建設 4 個試驗機位配套試驗樓
當前,我國海上風電進入規模化發展期,風機研發制造水平不斷提升,風電機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容量遞增。廣東計劃于 2022 年至 2023 年間并網的機組單機容量將達 13 兆瓦,而 16 兆瓦容量的風機也已進入研發階段,預計于 " 十四五 " 末投產。在汕頭,11 兆瓦風電機組已經成為上海電氣汕頭智能制造基地的主打量產產品。與之不匹配的是,國內現有的測試場最大測試容量僅為 8 兆瓦至 10 兆瓦,難以滿足大容量風機檢測需求。
建設風電機組專門的檢測場所,規范開展并網前各項試驗檢測,對保障電網穩定與安全供電具有重要意義。據悉,基地共規劃建設 4 個試驗機位,可為最大 24 兆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提供并網試驗和型式認證,滿足 " 十四五 " 期間國內研發應用機型的最大需求。目前,基地規劃第 3、4 個機位正在有序推進前期工作,并爭取于近期開工建設。同時,基地配套建設的試驗樓,將瞄準國家級實驗室標準,高水平打造科研創新平臺。" 我們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科學組織施工,搶抓時間穩推進度,第 2 個機位改造最高峰有近 60 名工人同時作業,確保項目如期建成。" 項目經理李景湖說。
提供 " 生產 - 組裝 - 認證 " 一站式服務
地處汕頭內海灣南岸的濠江區坐擁粵東港口群唯一核心港區廣澳港區,區位優勢獨特、海洋資源豐富。近年來,濠江區聚焦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加快構建以海上風電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建設 4200 畝海上風電產業園,以 " 一港一園 " 打造風電產業發展 " 主陣地 "。
隨著新機位的陸續建成,基地將迎來新一批前來接受 " 考核 " 的新型風機。目前,基地所在的海上風電產業園已入駐包括生產機艙罩、塔筒、柔性直流設備等在內的多家風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基地遠期還規劃融入柔性直流輸電、風儲協同控制等科技創新元素,支撐風電新技術和新裝備研發。" 廣東電網公司負責基地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風機制造企業可申請機位開展相關檢測,在一個園區內提供風機‘生產 - 組裝 - 認證’的‘一站式’高效服務將成為現實。" 汕頭供電局計劃發展部助理專責許鴻斌表示,目前,廣東電網汕頭供電局正在全力推進試驗基地新機位及附屬設施的落地建設,推動基地早日具備更大檢測試驗能力,為打造國際領先的海上風電試驗基地貢獻力量,助力我市走好 " 工業立市、產業強市 " 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