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市場機制調節電價
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加快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把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成機制上分開,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由市場形成。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電網、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逐步覆蓋到各省級電網,科學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和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改變對電網企業的監管模式。在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之前,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和標桿電價體系,使電力價格更好反映市場需求和成本變化。
2、補貼減少促進技術進步,推動行業發展
補貼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在補貼的條件下把蛋糕持續、快速的做大,如果風電在整個電力供應中間的比重達到20%到30%,甚至更高,一年的補貼需求將近六千到一萬億,這這種補貼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必須不斷的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但是需要政府推行合適的稅收政策,必須得把它的環境成本體現出來。棄風限電和補貼資金是兩件事情,棄風限電是政府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但補貼強度的不斷下降應該是行業發展的共同的責任。
3、政策調整
一、風電“十三五”工作的重點可能會放在政策調整上面,把握穩中求進的原則,穩首先是規劃的最低目標,一定會保障不低于“十二五”時期的年度市場增量;二、大的布局原則仍然會保持穩定;第三、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會保留,確保開發企業和風電企業項目推動積極性。
五、風電未來的成本下降空間與下降的路徑
補貼金額下調的大趨勢要求企業繼續大幅降低風電成本,在解決限電問題前提下,力爭2020年實現風電與煤電價格相當。
1、新技術的應用
例如:遠景的超導發電機,這個技術預計比傳統永磁發電機效率提高至少50%,風電度電成本有望下降30%。此外,與永磁直驅相比,超導直驅方案預計將減輕塔頂重量至少30%,對海上風電可謂一箭雙雕。
2、通過已運行風場經驗全面總結評估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首席顧問朱瑞兆先生認為中國風電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第一,應重視微觀選址;第二應重視后評估;第三,載荷分析要更全面。
3、風電場運維模式變革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風場=智慧風場

提升整體發電量,降低全生命周期的度電成本成為全行業當前共同面臨的課題,很多廠家展示的新方案、新技術都是圍繞這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