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最大的3家本土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分別為金風科技,產能達262.905萬千瓦,占2008年累計總裝機的21.6%;排在第二的是華銳風電,占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市場的17.75%;第三名是東汽,產能為129萬千瓦,占有的市場份額為10.6%。而隨著上海電氣、北京重汽、浙江運達等企業不斷的擴大產能,三巨頭原先占據的市場被進一步分割。
“風電轉化率低、效益低下,也會對電網造成影響,因此很多電網企業對風電并網積極性一向都不高;我國主要風資源集中的西部地區,電網建設更是落后,簡陋的電網體系根本無法承載這些風能,而這個問題實際上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施鵬飛說。
據了解,國電龍源集團在去年的風電裝機達到了280萬千瓦,但由于多個風電場電力無法上網,因此僅去年一年就導致8000萬元的經濟損失。
“為什么即便是虧損企業還要做,就是因為國家對發電集團對可再生能源在常規發電中有個配額限制,在2010年要有3%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而到了2020年要達到8%,這也造成了各個發電集團為了完成配額上風電項目的局面,風電市場看起來紅火,也給了很多風電制造企業一種假象,但一旦這個比例完成,這個市場的需求未來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還很難說。”宏源證券分析師王靜說。
在王靜看來,如果國內市場打不開,國外市場也很難進入。“很多國外的風電場都是要求售后裝機服務的,我國的大多風電企業在國外都沒有裝機基地,所以國外的風電場都是就地采購,所以出口國外這條路在短期內是走不通的。”
施鵬飛說:“如果按照目前的這個狀態發展,到2010年,在風能制造領域也將會出現像鋼鐵業那樣的情況,停產、停工、大量的產品庫存、企業開始倒閉。這股風潮會像秋風掃落葉般席卷整個行業,到時候,這70多家企業倒閉60多家都是有可能的。現在,企業和投資者都應該冷靜下來,進行適當調整,避免這種危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