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針對風電不穩定可能對電網安全的影響,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打造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就風電、光伏發電等不穩定的電源通過與儲能發電相結合進行試驗。至今,已經掌握新能源場站級監控技術和風電功率預測技術,同時攻克了風機并網運行控制核心技術,實現了對風電的可控可調。
仍需自省
如果說知恥而后勇,那么在經過三輪反思,且風機標準出臺、棄風情況減少之后,制造企業的道路應該迅速走順。但事實不盡然。
本文開始所述的幾大風場接連被臺風損壞,其實就是企業技術路線尚不成熟的體現。
但可喜的是,風機企業“著急擴展”的個性已經明顯收斂。在2011年后,華銳等風電企業開始進入美、加、西、澳等國市場,期待在海外業務上有所斬獲。但進入2013年,華銳已陸續注銷8家海外公司。對拉短國際戰線的結果,行業人士眾說紛紜,但至少在華銳的半年報中,海外業務實現盈利同比增長108%。
類似的復蘇跡象也出現在其他企業的2013半年報中。從盈利角度看,金風科技、天順風能、湘電股份、華儀電氣企業的毛利率有所好轉。行業人士為這3年來難得的回暖而備受鼓舞。
但3%~11%的漲幅,還不足以讓人對行業的未來信心十足。
對于風電企業來說,繼續檢討自身戰略和技術路線,遠比尋求政策扶持更為重要。正如華銳風電創始人之一闞治東在微博上所說:“(業績不佳)一方面有宏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檢討自己,前期擴展步伐太大。”盡管是在反思華銳,但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誡更多的風電企業,自省仍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