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策的出臺讓眾多可再生能源企業感到由衷的興奮,但是對這些一直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苦苦支撐的企業來說,政策是否能進一步細化和真正落地仍是一大挑戰。
“至今為止,我國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都沒有把可再生能源這個概念搞清楚。”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江億認為。
正是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缺失,讓眾多籌謀著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大顯身手的企業捉襟見肘。
“雖然國家已經出臺相關規劃,且也有"新36條"等內容出臺,但是這些政策真正落地的具體措施還在缺失。這也導致了不少民營企業看見曙光后想要有所作為,可真正做起來卻發現左右為難、舉步維艱。”新奧能源相關負責人認為,在當今條件之下,企業如何頂住壓力前行是一大挑戰。
該負責人同時指出,從整個中國清潔能源市場現狀的角度去看,不光是燃氣產業面臨問題,風電、光伏產業、生物質能源等產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例如過度投資、重復建設、技術含量不高、安全等等。如何克服或解決這些問題,并且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是所有能源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不過尚爾兵雖然認為中國可再生能源政策缺失,但他同時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趨緩,用電量也因高耗能產業的衰退而下滑,但這正是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好時機。“政府應當把握當前的時機,盡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相關鼓勵政策。”
柯仁杰同時表示,盡管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但伊頓公司非常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潛力,將不斷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力爭完成2015年在華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的目標。
壟斷逼迫大批企業轉型
實際上,盡管國內可再生能源政策一直缺失,并且執行不到位,但仍有大批能源企業蜂擁進入這個領域,則是因為這個領域比傳統能源領域存在著更多希望和空間。
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就坦承,因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壟斷和資金壟斷的狀態尚未形成,所以還有比較大的投資空間和技術研發空間。企業進入的機會較多,但其面臨的風險也很大。因為真正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至少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
新奧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奧集團從傳統燃氣行業轉型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也是基于充分預判到了未來能源行業發展必然會向著清潔化發展,而燃氣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煤炭資源的高污染性問題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用能需求;同時,未來能源企業所面臨的客戶用能需求也會更加綜合與復雜,而并非原有的單一的燃氣使用的狀態。除此之外,燃氣行業本身所具有的壟斷性特點,也是促使新奧轉型的一個客觀因素。因為中國民營能源企業往往缺乏對上游資源的把控力,不轉型就意味著在市場上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少。基于以上這些因素,新奧轉型成為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這幾乎是它最為合理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