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甘肅方面有自己的考慮,記者了解到,酒泉政府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風電場,電網、調峰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幾乎不可能核準建設。
從后來的結果看,李建華提出的“以風電建設促企業落戶和電網建設”的“反彈琵琶”思路,在招商引資、財稅收入、解決就業等方面,起到了先期效果,但在促進電網建設方面,收到的成效卻十分有限。
據統計,2011年4月酒泉風電基地裝機容量由2010年底的139萬千瓦急劇增加到403萬千瓦,而甘肅750千伏的送電容量僅為170萬千瓦,截至目前,酒泉市累計建成、在建和開展前期工作的風光電項目將達到1162萬千瓦。在風電外送容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只能降低風機的利用小時數。
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公司的記錄顯示,2009年發電量26514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1768;2010年發電量22599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只有1507。甘肅龍源潔源風電公司在2011年1-5月損失電量14300萬千瓦時,占可發電量的16%左右。
康軍預測,2015年酒泉市年發電量將達到800億度以上,目前已超過全省乃至整個西北電網的消納能力。
據記者了解,甘肅風電并網能力以外的電力主要寄希望于后續敦煌-格爾木750千伏工程和酒泉-株洲±800千伏工程,而750千伏工程最快也要到2013年才能建成,±800千伏工程則尚未獲得國家能源局的批準。
電網出于經濟方面的因素,對甘肅風電送出線路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表示:“電網加強工程無法獲得國家接網補貼。甘肅風能富集區遠離負荷中心,電網加強工程投資巨大,如果考慮在西北乃至全國區域內消納風電,距離負荷中心的平均距離更遠,亟需國家的政策支持。大規模風電并網也對省公司經營造成了重大影響,包括財務費用、折舊成本、運行維護費用、線損成本、購電成本等多方面。”
此外,風電具有波動性,需要水電、抽蓄、氣電等調峰電源與之相匹配。西北地區以火電為主,調峰電源較為缺乏。原東北電網副總工、教授級高工黃英矩對記者表示:“對遠離負荷中心、缺水地區的風電開發,遠距離輸電是不科學的,國家電網提出風火打捆,要求配裝2倍—1.6倍于風電的火電機組,違背了節能減排的原則。”
酒泉非議
事故頻發飽受詬病
2011年2月以來,酒泉地區頻繁發生大批風電機組脫網事故,國家電監會調研后認為,主要原因是風電機組性能與風電場建設運行水平不高,如大唐玉門昌馬風電場由于35千伏電纜頭制作工藝不合格,致使電纜頭全部返工。此外,酒泉乃至全國各地的風電機組先后發生過飛車、起火、倒塌等重大事故。甘肅成了眾矢之的。
然而,據記者了解,國家電監會的調研結果沒有說服每一個人。有觀點認為,脫網事故淡化了電網的責任,內蒙古的風電裝機規模更大,并網容量可以達到20%甚至30%,而沒有發生脫網事故,蒙西電網可以做到,為什么國家電網做不到?
管不了那么多了。
國家能源局文件、開發商戰略轉向、并網消納瓶頸、安全事故頻發,擺在酒泉面前的問題一大摞。
然而,守著中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稱號、兩山夾一谷形成的中國第二位風資源保有量、2020年2000萬風電裝機容量的遠景規劃,更重要的是,財政收入增長的經濟刺激效益,李建華、李麗等一批干部升職的政治激勵效應,甘肅難以落下踩剎車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