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商們都是如斯境況,小廠商的情況更是堪憂。
本報記者從行業人士中了解到,目前已經出現小風電制造廠商處在半停產或停產狀態。
“倒閉潮必然是會出現的,這是目前風電市場需求所決定的。”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盡管目前沒有具體多少家企業關閉的統計數據,但行業整合這是不可避免的。
施鵬飛指出,風電行業的整合將會陸續發生。整合方向有二:一是風電場兼并下游制造企業,從下往上延伸產業鏈;二是風電企業之間的互相兼并。今年7月底,大唐收購山東華創風能70%股權就是一個行業的信號。這意味著,行業的整合動作將會越來越多。
目前,國內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企業有80多家。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600875,股吧)是行業前三的企業,占據國內60%的市場份額。明陽風電、運達風電、湘電風能、上海電氣(601727,股吧),在搶奪市場份額上也異常激烈。
一些風電運營商開始將觸角伸向風電制造產業鏈條,投資開發風電整機制造或核心零部件。
而未來行業洗牌的數據更為殘忍。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最后能夠留存在市場上的風電整機制造廠商不會超過10家。
“我們預計,風電制造業最終會整合至3-5家龍頭企業,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姚圣分析指出,行業發展至今,整合已經在所難免。但不會因此造成停頓,這是一個前進的淘汰的過程。
但姚圣認為,并不鼓勵大廠商在這個時期進行收購并購。“寧可讓他們把資金用在增加產能,讓不好的企業自然淘汰掉。”
政策主導減速
急剎車源于國家一連串的政策引導。
過去五年,中國風電已經完成爆炸式的增長。2010年,我國風電市場新增裝機達到了18.9GW,累計裝機容量達44.73GW,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風力發電量最大的國家。
而更為直觀的數據是,全球風電開發商累計裝機容量排行榜上,前15名中有6家中國企業,龍源電力高居第三。另外,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分別躋身全球整機制造商新增裝機容量排行榜的前五名。
輝煌業績的背后,是風電產能的嚴重過剩,業內開始呼吁風電增長減速。
今年8月,國家能源局下達“關于"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安排在全國29個省市擬核準風電項目總計2883萬千瓦。中央開始削減各地政府可核準風電項目的規模。
8月25日,能源局又下發《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風電項目在開展前期工作前應向省級以上政府能源主管部門申請,5萬千瓦及以上項目開發前期工作申請在省級主管部門受理后,需上報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批復。
在此之前,地方發改委擁有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的審批權。不少風電項目為力求加快上馬,鉆政策空子。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顧并網條件和電力市場的需求,盲目核準建設風電項目。
這也造成“4.95萬千瓦”泛濫的現象。為在省內審批容易,不惜將項目分批次申請,刻意將項目規模在5萬千瓦以下。截至目前,國內上馬的風電項目中,九成以上均由地方政府所審批。
“省里的審批是比較容易,如果跟他們關系好,審批就更快了。現在,項目要上面核準批復,時間會拖得很長,這樣會給公司造成資金的積壓。”一位黑龍江經營風電場的李先生向本報記者表示。為了籌備新風電項目的資金,目前李先生所在的公司正在轉讓持有的兩個4.95萬千瓦的風電場項目股權。
業界對這份新出臺核準規定的解讀是,盡管地方政府仍保留審批權,但真正的項目核準權力已經收歸至中央。《通知》的出臺,風電行業的高熱時期已經宣告結束。
隨著風電項目核準門檻的提高,新項目審批速度的放緩。此外,18項風電新標準的出臺,這些都直接沖擊著本來產能就過剩的風機制造商。
風電營運商的項目變動或減緩,導致了制造商未能按照訂單出貨,造成存貨積壓。此外,制造商還要面臨風機價格下調,訂單減少等各種風險。
數據顯示,風電整機價格正從2年前的7000-8000元/KW,下降至目前的3500-4000元/KW。而投行報告分析甚至悲觀指出,最低風電銷售單價將會在明年上半年出現。
“這次行業調整主要來自于政府主導的政策引導,而更加細致的行業政策會相繼出臺。”金風科技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短期內,可能對整個行業會產生一些影響,如市場增速減弱。但長期看,將使風電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健康,更加有序和可持續。
同時,金風科技負責人認為,風電行業技術門檻提高,長期來看將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加快市場整合。“擁有高質量產品的大型風機制造商將從這些標準中獲益。”
電網的制約
國家引導風電行業發展減速,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風電遭遇電網瓶頸。
風電裝機的增長非常快,但電網的擴建則相對滯后。上網難,成為目前風電發展主要的制約。發出的風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并沒有發揮其作用。
盡管,國家電網近年來對電網的投資有增無減。2011年,國家電網預設對電網投資為2925億元。2010年,國網在電網上的投資為2644億元,其中對建成投運風電并網線路共投資418億元。
但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4473萬千瓦。而中電聯統計的數據顯示,201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為2957萬千瓦。數據相比較得出,高達30%以上的裝機量沒有并入電網發電。
電網滯后有其歷史緣由。電力行業有句老話,“重發輕供不管用”。重發電,電網配置投資遠遠落后,是國內電力發展長期存在的弊病。
電網與電力公司之間的博弈非常微妙。電網建設滯后制約風電發展,使得風電行業不得不減速。而風電的機組頻發的質量問題和幾起脫網事故,對電網造成較大沖擊和破壞,惹怒了國網。
今年5月,電監會通報了甘肅酒泉風電機組、河北張家口風電機組發生的三起大規模脫網事故。其中,2月發生的酒泉風電機組脫網事故,導致電壓大幅波動,沖擊甘肅電網,甚至還威脅到整個西北電網,被定性為“對電網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
德國《時代周報》撰文指出,中國風電遭遇電網瓶頸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根本原因是體制上的失誤:雖然中國有一個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優先使用綠色電能。但是,電網通常被地方電力企業所控制,地方會顧忌到風電對本地煤電的沖擊。這使得他們缺少利用風能的積極性。
“與煤電競爭,這還不是一個主要的問題。電網滯后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電網沒有積極性。因為目前的風電技術不穩定,只給你找麻煩,不給你帶來效益。”施鵬飛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國家為調動電網積極性,也在做一些補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