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順了誰承擔改造成本的問題,剩下的難題就是改造技術了。
吳楠認為,低電壓穿越是一個很成熟的技術,在歐洲已經運行很多年,NORDEX也推行了幾年,并作為一個選件放在中國客戶的報價單里,業主自由選擇,即使當時沒有選,后期也可以再買,一兩天就能完成改造。“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新的技術,只是在中國這兩年才開始提倡而已。”
金風科技公共事務總監姚雨也一再聲明,兩年前,當聽到某些電網發生問題時,金風的風機已經表現出低電壓穿越的功能特性,這是因為直驅永磁采用的是永磁電機和全功率變流器,從技術路線上就有支持低電壓穿越,而不是說2010年經過測評才能具備這個功能。“對我們而言,不管是1.5兆瓦風機的軟件改造,還是750千瓦風機的軟硬件改造,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完成。”
但是,并非所有的風機都可以像NORDEX和VESTAS一樣提前規劃在內,也并非所有的風機都像金風、湘電一樣聲稱自己的風機都能做改造。
“有些風機確實是無法改造的,不但沒有把硬件模塊設計進去,連安裝硬件所用的空間都沒有預留。風機的壽命是20年,這些都該早做考慮,而國內有些企業只考慮3年,3年后拿錢走人,這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一批風機企業宣布破產的原因所在。那么這些風機怎么辦?”崔益彬反問。
這批風機能不能由現有的風機制造企業來做改造?VESTAS的銷售人員聽到這個問題一直在搖頭,“這不是加個模塊就完成的事情,是在當初設計風機時就把低電壓穿越的理念放了進去,是與整個風機一脈相承的。”
NORDEX的吳楠也表示否定,他說:“各家有各家的設計,技術路線都是不同的,不能用在其他風機上。我們的風機一般改造成本在30萬元左右,我認為國內的風機企業不會低于這個成本。”
的確,國內的風機制造企業幾十家,每家的技術路線不一樣,有雙饋,有直驅,相同技術路線下又有不同的機型,改造成本肯定不一樣。
那部分沒有整機商愿意去改造的風機怎么辦?一個新興的市場由此萌生。正如金風科技戰略及全球發展總監周彤所言,臺灣、日本、美國的一些公司紛紛提出專為風機做低電壓穿越改造,報價在三四十萬到八九十萬元不等。
據了解,截至2010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200萬千瓦,已安裝風電機組數量超過兩萬臺,絕大部分在2008年至2010年間投產,多數已安裝風機并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如果按照50萬元每臺的改造費用計算,國內風電企業和設備商為風機改造所支付的費用將超過百億元。
但是,這些新冒出來的改造企業們是否對所有機型通吃?還是有人提出了質疑,李勝茂提出,“他們的做法都是統一加一個大模塊,而這個大模塊中很多東西是沒必要的,是一種浪費,而且不實用,因為每臺風機的結構不同,不是按照設計理念,而是人為地增加一個模塊,效果很難說。”
低電壓穿越限令只是開始
“新的國標很快就會出臺,我們預測這個新國標會更加嚴格,而且低電壓穿越只是個開始。”崔益彬說,他所領導的艾默生風機變流器團隊預測,未來兩三年內,中國對風機和關鍵部件的要求也不是現在所提的這些,會更嚴格,一定會繼續加強對電路的無功等波動快速響應的要求,“所以,我們跟NORDEX的測試中已經完成了一些國內還沒頒布的要求,是按照西班牙標準做的,這也是歐洲一個比較先進的標準。”
或許,低電壓穿越的規定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中國風電在電源結構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為了維持電網的穩定性,一些新的要求也會出臺。
比如,對于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機制已經開始著手,據悉,國家能源局下發了相關文件。《能源》雜志記者從這份管理暫行辦法中發現,對所有已并網運行的風電場要求2012年1月1日前建立起風電預測預報體系和發電計劃申報工作機制并開始試運行,按照要求報送風電功率預測預報結果,未建立的不得并網運行。并且規定,從2012年7月1日起正式運行風電場預測預報系統。
短短4頁的文件,清晰地注明了各種嚴格要求,比如,風電功率預報分日預報和實時預報兩種方式,實時預報則要求時間分辨率為15分鐘,也就是說24小時內有96個時間節點。這就對準確率有了更嚴格的控制,按規定實施預測誤差不能超過15%。
種種跡象表明,對于風電行業的管理,勢必將日益嚴格。聞到氣味的各風電開發商和風機企業們已然在著手應對。
2009年,中國電科院在張北做了一塊試驗田,號稱是“世界最先進風電研究和試驗中心”。據悉,項目主要包括風電技術研究能力建設、移動式檢測能力建設和風電試驗基地建設。僅第一項就包括風電仿真研究、風電試驗數據庫及數據處理、風能資源和風電預測研究等諸多內容。
NORDEX風電公司工程總監倪忠仁回憶說,張北基地的第一臺風機出自他的手,是一臺1.5兆瓦的S77型號的風機,而且是按照電科院的要求定制的,加入了當時最為先進的低電壓穿越等模塊。
倪忠仁笑言:“這臺風機是賠錢賣的。不過電科院是回頭客,又買了我們一臺2.5兆瓦的N90。當時我們還在反問中國對低電壓的要求會這么快嗎?中國相關部門稱得三年以后。歐洲的要求也是近幾年的事情,歐洲的第一份并網要求發布于2000年,可是沒想到,不到三年已經從摸索階段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所以,要求勢必會越來越高。”
兩三年來,一些走出去的國內企業也感覺到了壓力,黃遠彥就表示,不是擁有了低電壓穿越能力就可以滿足的,技術必須保持不斷升級,日前,金風在新疆哈密通過了德國勞氏船級社(GL)的零電壓穿越現場試驗,并且能夠向電網提供無功,“從低電壓到零電壓只是第一步,我們的機組必須比國標更嚴格”。